2017年6月2日 星期五

教學中的討論與傳達(工作坊成果發表1)

工作坊的歷程與成果
從去年開始,宜蘭縣國中自然領域有8個夥伴(今年有10位教師+兩位教練)參加了段曉林老師主持的「學科學教師探究課程設計與執行」計畫,這個計畫有3部分任務:1參加三階研習 2.研發教案參加比賽 3. 分享「執行歷程及省思」。由於探究與實作是新領綱的核心,所以專輔宛青老師在規劃研習時就以探究為主軸,結合探究計畫,以工作坊型式進行,以計畫成員為班底,開放並邀請全縣自然老師參加,有幾位計畫外的老師幾乎全程參與今年這個工作坊已辦過()次實作研習;以工作坊共備成果(教案)舉行了3場全縣公開課;產出7件作品參予教案競賽,除了一件因弄錯送審時間,作品未完整外,其他6件從50多件作品中脫穎而出,分別獲得1.2.3名及佳作!!
問題解決與探究
新課綱的探究能力分為問題解決及思考智能兩類,探究工作坊先以"問題解決"為主要增能內容,為了能確實"問題解決"落實在課堂中,我們把新領綱的問題解決步驟:po觀察與定題、pe 計劃與執行、pa 分析與發現、pc討論與傳達,以分階段實作方式辦理研習,如:第一階段研習以po為主,第二階研習以pe為主、第三階研習以pa為主。雖然在生活中或科學研究時,"問題解決"並沒有如此明確劃分階段,但是經多次帶領研習的經驗,我發現,若將各步驟劃分清楚,且搭配實作,在研習時較易進行也較有成效,而且也更容易導入課堂教學中,於是發展出這樣的研習模式。
通常po觀察與定題、pe 計劃與執行是以約3小時來完成(因應各場次的時間、內容安排而有些差異),到pa時,其實不只進行數據分析,也要能結合知識、推理論證(tr)、建立模型(tm)等思考智能,已經進階為探究統整。由於只有3階研習所以我們的進度還沒進到pc討論與傳達!
如空氣般的討論與傳達
說起pc討論與傳達」這是少數我很有自信,做得很不錯的一環,因為我的學生在別人眼中都是很樂於發表,而且言之有物的,雖然通常我不會把學生的表現歸功於自己,尤其傳達與討論並不是只在我的課中會出現,但是我常常能從課堂中學生的表現,發現和自己使用的策略是相符應的,這時就會有種「對,這就是我在做的事,它真的有效」的成就感,所以我對「pc討論與傳達」的教學也就比較自我感覺良好了!
但是這樣的自我感覺良好也能發生在教師研習中嗎?之前的研習是以 pope pa為主,課本中其實有很多現成的、可以選用或只要稍加改變即可成為好範例的實驗,所以老師以這些熟悉、現成的實驗材料作素材來實作,在學生和老師的身分間快速轉換,效果良好。但pc的執行,除了科展或專題發表會有專屬的內容外,自然課程中並沒有專為pc設計的內容(連實驗紀錄都只需填寫標準答案而不是寫實驗報告)pc是在平常的課堂中,由老師隨機指導或是完全沒有指導,所以對有在指導討論與傳達的老師而言,它太"日常"了,就像空氣一樣的自然而非"專業",而對不曾將討論與傳達列入教學目標的老師而言,它也真的像空氣---感受不到它的存在(除非空氣糟到令人窒息)!所以我在選擇研習題材時很燒腦啊!!
老師的「pc討論與傳達
不過臨機一動,計畫內成員不是還要參加:「執行歷程及省思」的分享、競賽嗎?「執行歷程及省思」的規定是要有10分鐘的教學錄影、教師的省思、觀課紀錄。那麼「影片製作」、「影片分享說明」就是在實作「傳達」,而製作影片前須經討論,分享影片後也可以進行討論,所以「影片製作與分享」就可以讓計畫內成員及非計畫成員共同來實作「 pc討論與傳達。上週我大約說明了pc討論與傳達的內容(如簡報)後,就由老師們討論、建議影片中的傳達內容及方式,也就是一起構思影片內容,連假中,計畫內成員分別用他們自己的教案作出「影片」,而這週就是要來發表了!!
本來是只有計畫內成員要做影片發表(10人共7件作品...,工作分配後,5組作影片發表),但吳瑞源老師(非計畫成員,但幾乎所有研習觀課都參加了)竟然在上週研習完的當晚,就以他這一年來參加研習的內容和心得,統整成一個心智圖(連結   這個心智圖真的內容超級完整,每個連結都含有超多內容如簡報、影片等,等我們所有影片、教案都修改完成後,它會是一個超大資料庫,那是我們多年的心血啊),超級有內容而且採用了新穎、有效的傳達方式,所以我們當然就邀請他來發表了!!於是我們有5組教案和一組研習心得要發表!!
「成果發表」與互評
其實「成果發表」是非常好的學習,我想透過這個發表會做到---發表的人學習到溝通、傳達的技巧,聽的人學習到欣賞、評鑑的技巧,而所有身兼老師和學生雙重身分的研習者,則要多學一項技巧---如何指導學生完成討論與傳達!為了達成「傳達、鑑賞、評分」等目標,所以採用「互評」機制,這是我以前在復興國中探究課程及資優方案常做的模式,方法如下:
1.全班分6組,每一組拿到5份評分單(如圖),評分單主要是提醒評審的重點和依據,並且留下評審紀錄。
2.一組發表完後,由其他5組輪流發表講評,講評的指導語是:
(1)   我們給這組oo
(2)   我們發現這組的優點有:
(3)   我們給的建議是:
3.最後由老師(這次由我擔任)發表對這組的講評及分數,各組給分和老師的評分相差10分以上者不列入計算。
4.分數計算:老師給分佔60%,各組互評給分40%(給分佔比可調整)

這次我們每一組發表10-15分,然後各組講評(2分鐘以內),合計完成一組約花30分鐘,整整3小時不休息呢!!我把其中兩組的講評...選幾個作成影片,供大家參考!(如影片)
這樣的發表與討論方式有何優點呢?
1.促使各組專心聽講(因為要評分)
2.評分公開透明且兼顧老師和學生觀點,所以學生很少有異議
3.每個學生都有機會發表:即使不是擔任主講,但講評時是由組員輪流,每個組員都有機會發表。
4.各組會給很多回饋,增加改進的機會。
5學生學會公正(不公報私仇或假公濟私)、欣賞(一定要舉出至少3個優點)
互評小撇步
互評時如果能注意以下幾個細節,可能會有更好的效果喔:
1.講評的順序最好安排成每一組都有機會當第一個發表者(通常我會採發表組的順時鐘方向第一組開始講評),因為第一個講評、給分者有帶頭作用,後面的講評組可以根據前面的講評調整分數或評語,所以要讓每一組都有機會獨當一面
2.講評時,老師可以提供指導語,且允許學生看稿(評分單),讓”膽小”或無法即席發表的學生,經由這樣的練習,而學會發表。
3.老師的講評放在每一輪的最後一個,且各組給分和教師評分的差距需在10分之內,這樣學生要去思考評分標準及參考老師前一輪的評分規準,不會出現亂給分的情形!!
4.老師的講評是很重要的示範,老師的評鑑規準要簡單明確,如:()這組的內容有包括….,很完整、(建議)影片的字幕最好調整成….。老師可以用講評的面向、規準、用語、態度,來引導學生鑑賞,通常會發現在第二輪講評時學生會「模仿」老師的講評內容和方式,這就是身教的力量!!
5.分數也可以改為等第,各分項的占分比只是用來提醒評分的重點,不必要求一定要寫出分數(寫總分即可)

其實這種評分法的最大好處是老師太輕鬆了!!發表完成,分數幾乎就已經出來了,而且大家心服口服沒有爭議!!大家可以想想書面報告,作業等是否也有相似的評分法??要當好老師不表示一定要累得跟條狗似的!!輕鬆做好每一件事才是強者!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