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7年5月1日 星期一

「pa分析與發現」研習紀錄--5從資料能發現什麼?

雖然有些老師覺得pa--1的分析資料作圖有點難,其實那只是平常很少以「分析資料作圖」為教學目標,導致對這項內容有些生疏、不熟練,但作圖是有規則有步驟的實作技能,老師只要願意自學,再收集些資料就可以補足了,而學生的學習表現也會很明確,很好評量,所以我覺得老師在研習後遷移至課堂內實作教學的可能性很高!但pa--2發現」的情形則不同了….
探究其實不是清楚劃分階段
雖然我們的研習規劃把popepa分段處理,但那只是為了研習的方便,及配合教學時間、內容等所作的變通之道,並不表示探究過程可以如此明確的區分階段,或一定要遵照這樣的順序。pope的觀察、計畫、實驗,收數據到pa的作圖表…等探究過程,都會連動影響「pa--2發現」。
資料幫助我們「形成解釋」

pa--2的文字說明可以知道「發現」包括:形成解釋、發現新知、獲知因果關係、解決問題或是發現新的問題。
如果分析國中小自然科課本實驗活動的設計,會發現其實並不注重pope,因為課程的設計幾乎沒有讓學生自己提出探究問、沒讓學生規劃實驗...只是讓學生「執行」實驗步驟那麼課本實驗活動的目的是什麼?我們常說:實驗是要「驗證」課本要教的科學知識概念其實這比較接近pa--2的「形成解釋」以「溫度與反應速率」這個實驗來看,做出圖之後,可以從圖發現:「溫度越高,反應速率越快」這個科學解釋。
pa與建立模型」
其實形成解釋並不只是問題解決的一個步驟,它更接近思考智能中的建立模型tm」,建立模型tm--1的內容是:能從實驗過程、合作討論中理解較複雜的自然界模型,並能評估不同模型的優點和限制,進而能應用在後續的科學理解或生活。
科學知識的學習有很多是透過觀察調查考察…. 去歸納出事物的規律性,建立模型,然後用這個規律去判斷或預測碰到的新情境,如第三篇提過的「花的觀察」就是這樣,化學科的鹽的性質地科的岩石的特性”….也是
而孟德爾的「遺傳法則」更是一個好例子,孟德爾透過觀察分析數據然後建立「遺傳法則」這個模型去解釋豌豆的遺傳現象當後人發現「遺傳法則」這個模型不但能解釋豌豆的遺傳,還可以用來解釋、預測很多生物、很多性狀的遺傳時,它就被更多人接受變得有價值了!!當然如果有更好的模型提出,它是會被修正或取代的!!

研習進行到這裡,由張揮鈺老師以鹽的性質實作活動讓老師化身為學生體驗「分析與發現」的過程老師們都很投入呢!!

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